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版

科研工作

科研成果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成果 >> 正文

中国社科网刊登我院院长蒋笃君教授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的鲜亮底色

发布日期:2022-07-19点击:

2022年7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二十大·二十题”专栏中刊登我院院长蒋笃君教授文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的鲜亮底色。原文如下: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时强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美丽中国的鲜亮底色,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恪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又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映照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奠定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工程。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恪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百年征程道路上的“必答题”。

坚定不移地恪守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迫切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当代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公共资源,为人民提供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就是最大的公共服务,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终究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矢志不渝地坚守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在“两山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生态文明,以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老百姓共享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了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指挥棒”和“红绿灯”。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6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深刻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切联系,为今后贯彻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发展理念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有长远眼光,进行前瞻性谋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发展是相对于传统发展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是基于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以高效、低碳、可持续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习惯,让绿色生活成为公众自觉自律的行为,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既满足了现代化推进的发展之需,又兼顾环境保护的生态之需,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发展,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注重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同时,坚持以法治手段和政策保障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发展,尤其是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金融、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等,推动元宇宙、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生态环保通用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协同发力,从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映照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核心要义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不仅是现代化过程的参与者,更是现代化成果的受益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程度决定着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只有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国。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坚决守卫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被提升到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等重要的高度,以此来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顺应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效化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成美丽中国,才能实现整体性现代化,中国才能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中国智慧与力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作为追求与传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一次次提醒人们必须深刻反思与自然的关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坐标系之中,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率先作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尽显中国重信守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担当,留给子孙后代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不懈努力,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积极践行国际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牵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努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中国政府鲜明提出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放眼全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体现到实现各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最大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的鲜亮底色,中国行动赢得世界赞赏,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在绿色发展方面正成为世界典范,为美丽世界建设提供了中国样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贡献着中国智慧与力量。

注: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之治视域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研究”(20BKS056)阶段性成果

(撰稿:张耀  审稿:田军强)

版权所有©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地址: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莲花街         电话:03716772345         Email:sxzzjyxy@163.com